Amazon Music 宣布在 iOS 應用程式測試版推出全新「AI 智慧搜索體驗」,讓用戶能透過搜尋歌手或歌曲名稱,進一步探索藝術家影響力脈絡、創作合作關係,甚至直接生成客製化歌單。這項功能透過 Amazon Bedrock 雲端 AI 模型實現,預計將陸續擴展至更多用戶與裝置平台。

一、AI 搜索帶來的音樂探索革命
傳統搜尋功能僅能回傳與關鍵字直接相關的歌曲或專輯,但這次測試版加入的「探索」標籤頁,會根據搜尋內容延伸出更多元的資訊層面:
- 藝術家影響力網絡:例如搜尋拉丁巨星 Bad Bunny 的專輯《Debí Tirar Más Fotos》,除了顯示專輯本身,還會列出影響其音樂風格的前輩藝人,以及與 Cardi B、Feid 等歌手的合作作品Amazon。
- 藝人演進時間軸:若搜尋韓團 BLACKPINK,系統會先呈現早期熱門曲,再推薦成員 Lisa、Jennie 的個人單曲,完整呈現團體發展歷程。
- AI 自動生成歌單:一鍵將搜索結果轉換為主題歌單,例如結合 Bad Bunny 的雷鬼元素與同類型新銳歌手作品,打造專屬聆聽體驗。
此功能類似 Amazon Prime Video 的「X-Ray」功能,但更專注於音樂生態的深度挖掘,讓用戶從單一搜尋觸發一連串的音樂探索旅程Amazon。
二、技術底層與應用場景
這項創新功能基於 Amazon Bedrock 雲端服務建構,透過多模態 AI 模型分析數百萬首歌曲的節奏、旋律、歌詞情感等特徵,建立藝術家之間的關聯性網絡。例如:
- 風格相似性分析:搜尋鄉村歌手 Jelly Roll 時,系統會推薦同樣融合鄉村與嘻哈元素的新銳藝人。
- 合作歷史回溯:搜尋泰勒絲(Taylor Swift)會顯示與 Ed Sheeran、Kendrick Lamar 等歌手的跨流派合作作品。
目前此功能已開放給美國地區部分 Amazon Music Unlimited 訂閱用戶測試,未來將逐步擴大適用範圍。用戶只需在 iOS 應用程式的「發現」頁面進入搜尋欄,輸入關鍵字後點擊「探索」即可體驗Amazon。
三、與競品的差異化優勢
相比 Spotify 的 AI DJ 或 Apple Music 的「回憶」功能,Amazon Music 此次更新更著重於主動性探索:
- 知識圖譜導航:Spotify 的推薦偏向氛圍或場景,而 Amazon 的 AI 搜索能呈現藝術家的影響力起源與創作脈絡,滿足深度樂迷需求。
- 多層次內容呈現:除了歌曲與專輯,還會顯示專訪影片、歌詞解析等附加資訊,形成完整的音樂生態體驗。
- 開放性生成工具:用戶可將搜索結果直接轉換為歌單,並透過簡單編輯調整風格比例,例如增加或減少另類音樂元素。
這項功能也延續了 Amazon 在 AI 領域的布局,繼 Alexa+ 語音助理後,進一步將生成式 AI 融入核心服務,強化平台競爭力Amazon。
四、常見問題 Q&A
Q:台灣用戶何時能體驗此功能?
A:目前測試僅限美國 iOS 用戶,台灣地區上線時間尚未公布。建議訂閱 Amazon Music 官方訊息以獲取最新動態。
Q:非訂閱用戶能否使用?
A:此功能目前僅開放給 Amazon Music Unlimited 訂閱者,免費用戶暫無法體驗。
Q:是否需要額外付費?
A:功能已包含在現有訂閱方案中,無需額外付費。
Q:能否關閉 AI 搜索功能?
A:用戶仍可選擇傳統搜索模式,AI 功能僅在「探索」標籤頁顯示,不會強制干擾原有使用習慣。
五、產業影響與未來展望
此功能的推出可能帶來三方面影響:
- 音樂發現模式革新:用戶從被動接收推薦,轉變為主動透過搜索進行深度探索,改變串流平台的使用習慣。
- 獨立藝人曝光機會:AI 系統可能挖掘出更多風格獨特的新銳藝人,幫助他們進入主流視野。
- 版權商合作深化:透過分析用戶搜索行為,Amazon 可更精準地與唱片公司洽談獨家內容合作。
業界認為,這標誌著串流平台從「海量內容庫」邁向「智慧音樂顧問」的轉型。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成熟,未來可能進一步整合虛擬演唱會、歌詞即時翻譯等創新功能,重新定義音樂體驗邊界。
想搶先體驗的台灣用戶,可透過美區 Apple ID 下載 Amazon Music 應用程式,並註冊 Amazon Music Unlimited 訂閱以參與測試。建議搭配高速 VPN 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