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論發展的速度總是快過現實。當白板上畫滿新協議和演算法時,量子機器本身卻碰壁了——這是每個真正觀察過量子系統內部構造的研究者,都不得不面對的殘酷事實。
走過從1980年代早期實驗到全球量子競賽的歷程,四十年來晶片製造技術的進步確實重新定義了科技的可能邊界。但現在,要實現真正通用的量子電腦(具備傳統電腦功能,同時擁有量子力學指數級運算能力),我們需要直面百萬級物理量子位元(Qubit)的技術門檻,這相當於需要再完成一次半導體工業革命等級的躍進。
數字會說話:2019到2025年間,量子處理器的量子位元數僅僅從53提升到105。以此速度推算,人類要達到百萬量子位元的目標,恐怕還需要好幾個世代。現行量子系統的設計更暴露根本問題——當你看到那些佈滿導線與分離元件的複雜結構,只為冷卻和控制藏在超低溫恆溫器底部的小晶片,就會明白:量子裝置本身已經被支援系統的複雜度完全淹沒。
關鍵解方在於晶片整合技術的革命性突破。就像1960年代房間大小的主機電腦過渡到1970年代的微晶片,我們現在需要能在超低溫環境運作的整合電路。這種技術轉變並非抽象數學創新,而是工業工程的奇蹟——透過最新半導體製造工藝,單一晶圓能整合兩萬個高保真量子位元,再藉由晶圓互聯技術達成每套系統百萬量子位元的終極目標。
這意味著量子計算必須擁抱頂尖晶片製造技術,淘汰沿用了六十年的剝離製程等過時方法。這些舊技術既不夠精密,也無法規模化,就像試圖用打字機建造太空站。更重要的是,本土製造能力的建立不僅關乎技術指標,更關係到就業機會與技術主導權——當傳統半導體產業外移製造能力時,我們親眼見證技術領導地位如何隨之轉移。
量子運算的真正價值不該只是造就更多億萬富豪,而是讓全民共享技術變革的果實。但要實現這點,學界必須調整研究重心:從追逐華麗的演算法展示,轉向解決艱鉅的製造工程挑戰。基礎科學發現的時代應該讓位給工業製造的新紀元——我們已掌握足夠物理原理,現在需要的是更多工程師與技術人員投入。
若不能加速推動製造技術革新,量子運算的無限潛能,恐怕將永遠被困在這片導線叢林之中。
手機巴士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