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VIDIA最新開源的物理AI模型Apollo,正掀起從半導體製程到核融合模擬的技術革命。這項突破不僅將改變晶片設計規則,更可能讓台灣科技產業迎來全新工具鏈,不過也有分析師警告潛在的供應商鎖定風險。
物理模擬邁入AI新世代 NVIDIA宣佈推出的Apollo開源模型框架,能讓開發者將即時物理模擬能力整合到各領域專業軟體。從半導體缺陷檢測、計算微影製程,到電子設備的電熱力學設計均適用,甚至能應用於天氣預報模擬、核融合電漿運動分析等尖端科研領域。 
目前日本理化學研究所(RIKEN)正採用NVIDIA GB200平台打造兩座超級電腦,分別專注量子演算法研究與混成模擬技術。NVIDIA高階主管Dion Harris透露,這些系統將首次實現GPU與量子電腦基礎設施的深度整合,串聯量子電腦、加速運算系統與傳統超級電腦如「富岳」。 
美國德州先進計算中心也宣佈將建置「Horizon」學術超級電腦,預計2026年啟用時將配備4,000組GB200 GPU與9,500顆Vera CPU,運算能力達300 petaflops,號稱全美最強學術用運算設施。
輝達帝國背後的隱憂 科技分析師Gogia指出,今年全球至少有80套新建超級電腦採用NVIDIA架構,這種現象不單純是技術領先,更反映各國科研機構已將多年發展藍圖與NVIDIA技術步伐綁定。
關鍵問題包含:
- AI資料中心的網路架構如何影響效率?
- GB200超級電腦的電力基礎設施需求?
- 單一AI晶片供應商可能衍生的社會風險?
- 2025年資料中心擴張面臨的挑戰?
Gogia肯定NVIDIA在SC25展會展示的技術突破,但強調伴隨著治理成本:
「當科學計算的完整生命週期—從模擬、AI到資料傳輸、量子控制—全都錨定在單一廠商架構時,技術自主性將大幅削弱。研究機構必須思考,是否接受科學加速能力空前進步,但技術生態系卻極度單一的未來?」
手機巴士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