荷蘭政府以國安為由祭出全球首例《商品供應法》,凍結中國聞泰科技子公司安世半導體(Nexperia)的營運決策權長達一年,更指派具決定性投票權的外籍董事介入管理,引爆中資企業強烈反彈!
完全沒在客氣!荷蘭政府祭出「全方位營運禁令」
這起跨國監管風暴的核心主角安世半導體,其實是台灣科技圈熟悉的關鍵晶片供應商。這家總部設在荷蘭的半導體廠專攻車用與消費電子領域的離散元件,2019年被中資企業聞泰科技全資收購後,2024年營收規模已達到約147億人民幣(佔集團總營收六分之一),沒想到現在竟面臨被「強制託管管理權」的窘境!
安世半導體奈梅亨總部已成為國際科技角力戰場(示意圖)
從被曝光的部長令內容來看,荷方這次根本是「連呼吸都要管」——不僅全球30個據點的資產異動全部凍結,連人事調整、智財權運用等日常營運都被要求需經政府許可,誇張程度連《金融時報》都直言是「史無前例的緊急措施」!
關鍵時間軸看衝突升級
- 9月30日:荷蘭經濟事務部突襲式發出禁令
- 10月1日:安世三名外籍高管聯手提告
- 10月7日:企業法庭裁定
- 暫停中籍CEO張學政職務
- 強制託管99.99%股權
- 指派具否決權的外籍董事
更耐人尋味的是,這份禁令直到12天後才被正式公開。期間安世外籍管理層的訴訟行動與政府指令呈現「完美配合」,聞泰科技在聲明中直指這是「假合規之名行奪權之實」的政治操作!
美國陰影下的科技角力
其實這劇本大家並不陌生——從荷蘭政府去年開始配合美國限售ASML光刻機給中國,到這次行動前1天(9月29日),華府剛好宣布「50%規則」(被列實體清單企業的過半股權子公司同樣適用出口管制),時間巧合得令人玩味。
荷蘭企業法庭成為科技主權爭奪戰新戰場(示意圖)
雖然荷蘭官方聲稱此舉是為「防止關鍵技術外流」,但資深產業分析師指出:
「安世的製程技術明明落後Intel、AMD等大廠一代以上,真正有價值的是他們壓低瑕疵率的生產管理系統。用這種理由接管營運,根本是開了危險先例!」
台灣科技業該關注什麼?
- 供應鏈風險:安世是車用電子二極體全球前三大供貨商
- 智財權保障:強制託管制度恐影響技術合作意願
- 地緣政治效應:可能延伸至亞洲晶片供應鏈管理
值得留意的是,這已是安世兩年內第二次在歐美受阻——2022年英國就以同樣的「國安疑慮」阻撓其收購Newport Wafer Fab,顯見各國對半導體技術的保護主義持續升高。
晶片生產流程中的品管環節(示意圖)
目前聞泰科技已正式向荷蘭法院提出異議,這場牽動全球科技地緣政治的攻防戰,後續效應值得台灣ICT產業高度關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