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科技資訊
MPBus.COM

馬斯克機器人大軍尚未成型,中國仿人機器人卻已低價攻佔市場!

當美國科技巨頭還在規劃機器人工廠時,中國製仿人機器人早已以台幣18萬元的親民價格殺入消費市場。這場科技競賽中,中國憑藉量產優勢搶佔先機,美國則在AI核心技術保持領先,雙方在機器人領域形成全新對抗格局。

就在伊隆·馬斯克本月宣稱要在矽谷打造特斯拉機器人大軍的同時,中國杭州的宇樹科技早將具備行走跳舞功能的仿人機器人推向市場。這家被譽為「中國機械獸」的新創企業,其最基礎款定價僅約6千美元(約台幣18萬元),價格不到特斯拉Optimus原型機的三分之一。

儘管宇樹機器人的精細度仍不及Optimus,但這波「能用敢賣」的商業策略正凸顯中國製造的獨特優勢。研調機構TrendForce分析師曾寶慶指出:「中國握有完整供應鏈與充沛勞動力,能將快速迭代的產品以便宜價格推向市場。」目前中國已聚集至少80家仿人機器人企業,數量是美國的五倍之多。

技術規格比較顯示,最新款Optimus在肢體靈活度、負載能力與電池續航等硬體表現上,仍大幅領先中國頂尖產品。馬斯克更強調特斯拉擁有三大優勢:「機械肢體工程技術、驅動機器人的AI大腦,以及量產數百萬台所需的製造經驗。」他預告下一代Optimus的動作將與人類毫無區別:「看起來就像穿著機器人裝的人類。」

這項預言最近在中國提前實現——電動車廠小鵬展示的新款機器人,其自然步態逼真到需當場剪開人造皮膚展示內部機械結構,才能說服觀眾並非真人扮演。摩根士丹利預測,2050年全球仿人機器人市場將達5兆美元規模,屆時中國市佔率可能是美國的四倍。

不過這場競賽仍充滿變數。北京首屆機器人半馬大賽中,21名機械選手中僅6名完賽,其他不是跌倒就是過熱當機。去年宇樹機器人在示範時突然抽搐倒地,影片在社群媒體引發熱議。上海亞洲成長合夥人魏納斯拉比認為:「中國策略是先求量產,再逐步改良。長期來看,這種快速商業化模式或許更具優勢。」

中美科技戰也為產業發展投下變數。美國限制半導體出口,中國則掌控稀土金屬供應鏈。為實現技術自主,中國已將高階機器人列入國家戰略產業,並成立9000億台幣的機器人與AI發展基金。國際機器人聯盟秘書長畢勒指出:「中國政府的測試鼓勵政策是關鍵優勢,這正是美國新創團隊最缺乏的支援。」

贊(0)